网上配资 福州肉燕:千锤百炼的燕皮薄如蝉翼,万般滋味的乡愁入喉
福州塔巷深处,"同利肉燕老铺"的木门在清晨六点准时吱呀开启。72岁的陈君方师傅系上蓝布围裙,抄起那柄传了四代的枣木槌,对着案板上的猪后腿肉落下第一锤——"咚、咚、咚",沉闷的捶打声在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回荡网上配资,像老福州人晨起的闹钟。这声音,陈师傅敲了56年,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老者,捶打的节奏始终是"轻三、重四、慢五","轻锤松肉,重锤碎筋,慢锤出浆,这样捶出的肉糜才能黏合成皮"。
公元1866年,陈君方的太爷爷陈 credit:同利肉燕老铺 官在福州塔巷开了家"同利鱼丸铺",偶然间将捶打鱼糜的技法用于猪肉,竟创制出"肉糜为皮"的新奇小吃,因形如飞燕,取名"肉燕"。如今老铺墙上还挂着1956年的黑白照片:陈君方的父亲陈依姆站在木制擀皮架前,擀面杖下的燕皮薄如宣纸,能透出掌心纹路。现在每天仍有食客专程从台湾、东南亚赶来,"就为听这捶肉声,吃口带着木槌温度的燕皮"。
千锤百炼的燕皮心经"肉燕好不好,先看燕皮薄不薄",陈师傅抓起一把捶好的肉糜,在案板上揉成圆柱状,"三斤后腿肉,要捶足两千八百下,直到肉糜能'立筷不倒'"。选肉有"三选三弃":选四年生本地土猪(肉质紧实)、选后腿精肉(筋少肉嫩)、选现宰热肉(黏性足);弃筋膜(影响口感)、弃肥肉(易出油)、弃冻肉(纤维断裂)。最考验功夫的是"辨肉性",陈师傅用拇指按压肉面,"按下去能快速回弹,像少女的脸颊,这样的肉才有生命力"。
展开剩余78%捶肉要经过"三易其器":先用粗纹青石砧(松筋),再用细纹麻石砧(碎肉),最后用枣木砧板(出浆)。木槌是福州鼓山檀木做的,重三斤七两,"太轻捶不出黏性,太重会把肉纤维捶断"。捶打时有"听声辨糜"的绝活:初期肉筋断裂声清脆如裂帛,中期肉糜出浆声沉闷如擂鼓,后期达到"棉絮状"时,声音变得"沙沙"如落雪,"这时候停锤,肉糜才能'抱团'又'透气'"。现在有些作坊用机器捶打,陈师傅总能识破:"机器捶的肉糜发死,擀出的皮没有'呼吸感',煮出来像橡皮"。
擀皮是"力与美的平衡术"。肉糜加入山芋粉(比例10:3),揉成面团后,用"走槌"(中间厚边缘薄的特制擀面杖)从中心向外擀,"每擀一圈要转30度,力道像给婴儿擦身,轻一分擀不薄,重一分会破皮"。标准燕皮要"薄如蝉翼,透字见影"——将皮铺在报纸上,能看清标题小字;"韧如锦缎,拉扯不断"——捏住两端能拉长三倍;"方如棋盘,大小均匀"——每张皮边长6厘米,误差不超过2毫米。陈师傅的长孙小陈刚学擀皮时,一天擀坏二十斤面,"爷爷说'擀皮要用心不用力,像抚摸恋人的手,得有感情'"。
肉馅与高汤的鲜香密码"燕皮是骨,肉馅是魂",陈师傅的肉馅讲究"三肥七瘦,三分荸荠"。肥瘦肉要"双刀剁":先将肉切成小丁,再用两把菜刀正反交替剁,"剁出的肉糜有颗粒感,比绞肉机绞的香"。荸荠要"生剁现用",去皮后切成米粒大小,"不能出水,吃着要有脆劲,像藏在肉馅里的珍珠"。调味只用"福州三宝":鱼露(增鲜)、虾油(提香)、葱头油(去腥),"不加味精,鲜味要靠食材自己长出来"。
包燕有"三指捏"手法:左手托皮,右手挑馅(每只燕放馅一钱三,不多不少),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捏住燕皮边缘,轻轻一旋一捏,"燕肚要圆如元宝,燕尾要形似燕尾,这样煮的时候汤才能灌进馅里"。陈师傅的妻子包燕时,面前总会放杯花茶,"包燕要心静,茶喝到第七泡,气定神闲,捏出的燕褶才均匀"。老铺的燕褶标准是"十二道褶","多一道浪费皮,少一道锁不住汁,十二道正好,像给燕儿穿了件百褶裙"。
高汤是"鲜的点睛笔"。每天凌晨三点,陈师傅就开始吊汤:老母鸡、筒骨、火腿、干贝,文火慢炖六小时,"汤要清如琥珀,浓似琼浆,舀起来能挂勺"。煮燕时,水要"虾眼水"(小沸),"水太沸会冲烂燕皮,水不沸燕馅煮不熟"。燕下锅后要用长勺轻推,"像推秋千,让它们在水里转圈圈,受热均匀"。煮好的燕捞起前要"过冷河"——用凉开水淋一遍,"这样燕皮更Q弹,不容易坨"。
太平燕里的福州年味在福州,肉燕是"吉祥使者","无燕不成宴,无燕不成年"。婚宴上必有"鸳鸯燕"(一双肉燕配两个太平蛋),取"燕尔新婚,太平美满"之意;寿宴上要上"百福燕"(燕皮剪成福寿图案),寓意"福寿绵延";孩子满月要吃"满月燕",长辈抱着孩子象征性咬一口,"咬走灾厄,留下福气"。陈师傅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,老铺一天做了三百斤燕皮,"福州人都要吃碗太平燕,说'国家太平,小家团圆'"。
最地道的吃法是"肉燕配锅边糊"。清晨的老福州,早点摊总摆着两口锅:一口煮燕,一口烙锅边。一碗滚烫的燕汤里,卧着六只肉燕,撒把葱花,滴几滴虾油,配一碗米香四溢的锅边糊,"燕的鲜、糊的滑,绝配"。老食客李依伯今年89岁,是同利的第五代常客,"小时候父亲牵着我来吃,现在我牵着重孙来,燕还是那个味,汤还是那个鲜"。有次李依伯生病住院,陈师傅特意煮了碗"儿童燕"(馅少皮软),送到病床前,"老人家吃着吃着就哭了,说'这是妈妈的味道'"。
现在小陈在抖音上教年轻人包燕,"疫情期间,好多留学生跟着视频学,说'包燕的时候,想家的感觉就淡了'"。去年有个纽约的留学生,用快递寄来自己捶的肉糜,"小陈师傅,您帮我看看能不能擀皮",陈师傅视频连线指导,"隔着屏幕教他怎么加粉、怎么揉面,最后那孩子说'擀出的皮虽然丑,但吃到嘴里,眼泪和汤一起流'"。
坊巷间的团圆味道暮色中的塔巷,红灯笼映着"同利肉燕老铺"的金字招牌。陈师傅的长孙小陈正在教外国游客包燕,笨拙的手指捏出歪歪扭扭的褶子,逗得大家笑成一团。陈师傅坐在太师椅上,看着蒸腾的热气裹着燕香飘出巷口,铁锅里的高汤"咕嘟"作响,像在诉说三坊七巷的千年故事。"吃燕要趁热,团圆要趁巧",陈师傅呷了口茉莉花茶,"这肉燕啊,皮是肉做的,馅是肉做的,汤里还有肉,福州人就是要把日子过得这么'有肉(柔)有刚(筋)'"。
当第一只肉燕咬破薄皮,肉汁在舌尖爆开——先是燕皮的弹,接着是肉馅的鲜,然后是荸荠的脆,最后高汤的醇厚在喉咙里回荡。这味道,是塔巷的青石板,是坊巷的灯笼影,是陈师傅掌心的温度,更是福州人用木槌和耐心,敲进时光里的家滋味。正如那首福州民谣唱的:"七遛八遛,不离福州;千好万好,不如碗肉燕好"。
(注:文中陈君方师傅及同利肉燕老铺事迹均基于真实采访网上配资,部分细节有文学加工)
发布于:陕西省凯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